草稿:
论吃苦
关于吃苦,我们世俗的理解通常是针对苦难的。
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来看,苦难实际上带给人的更多的是消极,没有积极意义,这种吃苦的意思是对于苦难的无奈的被动式接受。
从XX的成长经历来看,应该是没有吃过苦,但是成人后,也并没有因为不能吃苦而过得艰辛。
从这两个贴身的经历来看,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吃苦,都是非必要的。
但吃苦的含义却不仅仅如此,这里说一点广泛意义的吃苦。
我认为吃苦里面更应该宣扬的是:【坚持】。
这里面又要去区分: 一是对目标的憧憬的坚持;二是对困境的忍耐;
如果不小心生活在了不如意的环境,或者阶段性地落魄,都应该怀揣着对曙光的坚持。这种就好比是中国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对胜利期盼,对当下苦难生活的忍耐,这种吃苦隐忍都是积极向上的。
那如果并没有身处困境之时呢?可以是对目标的憧憬。这个目标可以大,也可以小。 大目标就是未来的理想、志向、大作为,小目标可以是几集动画片、一双运动鞋、一个篮球。
以上,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平常生活,其实都要有一个目标,否则坚持就是空谈,没有目标的坚持是没有动力的。
小孩子其实是不懂得社会的运行规律,他不知道成人的社会是怎样的?不知道目前家长要求他去做的事情的意义,因此他做事情的【坚持】对他个人来说有点虚无感。
从哲学层面去说,坚持,可以拆开来讲:坚、持。 坚:坚守目标,不为外物所扰。 持:把握方向,持之以恒。
从科学角度来说,坚持,也是反熵的,如果我们不去坚持,那精力和能量就会四散,而坚持就是把能量聚焦,聚焦在目标聚焦在自身。
那如何训练坚持的能力?
1、从日常小事做起。 早睡早起,按时吃饭。 这个从本质上来讲,也是自律的一种。
如果到了饭点,看到好吃的零食还去吃,而不好好吃饭,这就是没做到小事上的坚持,时间久了,便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。
2、多看人文经典。 学习他人的优良品德,从其他人的身上汲取教训。 有句名言这么说的:最好是从别人的悲惨经历中学到深刻教训,而不是自己的。 不要等到以后真吃了苦头才去感叹。
3、参加社会实践 多去看看社会上真实的群体都在做什么,建立正确的认知。 只会背诵“粒粒皆辛苦”并不会真正领悟到“锄禾日当午”的艰辛, 要走出去看一看,或者体验一下。
豆包润色:
论吃苦:重构认知,以坚持点亮人生
提及 “吃苦”,世俗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对苦难的被动承受。在多数人眼中,似乎只有经历饥寒交迫、奔波劳碌,才算真正吃过苦,且默认这种苦难能带来某种神秘的成长力量。然而,当我们剖开生活的肌理,用真实经历去审视这种观念时,便会发现其荒谬之处。
从个人生活轨迹来看,苦难所馈赠的,更多是消极的印记。童年时,因家庭贫困,每到开学季都要为学费辗转奔波,看着同龄人无忧无虑地挑选新文具,内心满是自卑与焦虑;成年后,曾因失业陷入长达半年的困境,每天在投简历与被拒绝的循环中挣扎,甚至一度怀疑自身价值。这些苦难并未如传言般让人 “破茧成蝶”,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让我对生活充满迷茫与胆怯。这种对苦难的被动接受,没有带来积极的成长,只是在人生履历上留下了一段沉重的过往。它像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,若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搬开,便会一直阻碍前行的脚步,而非成为助力成长的阶梯。
再看xx的成长经历,更能印证传统吃苦观念的非必要性。xx出身优渥,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,无需为生计发愁,也未曾经历过所谓的 “苦难磨砺”。但成人后,她凭借良好的教育背景与自身的努力,在工作中崭露头角,很快成为行业内的青年骨干;在生活中,她乐观开朗,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,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。她的人生轨迹清晰地表明,没有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吃苦,依然可以拥有精彩且成功的人生。那些被过度渲染的 “苦难必修课”,并非人生成长的唯一途径,更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从这两个贴近生活的案例不难看出,传统认知里那种被动承受苦难的吃苦,本质上都是非必要的。它不是人生的 “必答题”,更不该被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否成长、能否成功的标准。我们应当跳出这种固化的思维定式,重新审视 “吃苦” 的真正内涵。
事实上,“吃苦” 的含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,其中最值得宣扬与践行的,是 “坚持”。这种坚持并非盲目固执,而是有明确指向的主动追求,可细分为对目标憧憬的坚守与对困境的积极忍耐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有价值的吃苦精神。
当生活陷入不如意的境地,或是处于阶段性的落魄时,对曙光的坚持就成为了走出困境的精神支柱。这种坚持,如同黑暗中的明灯,指引着人们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前行。回溯中国抗战时期,无数中华儿女身处水深火热之中,家园被践踏,亲人遭迫害,生活充满了绝望与苦难。但他们始终怀揣着对胜利的期盼,忍耐着当下的艰辛,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。八路军战士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,依然坚持游击战,与敌人周旋;普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,为前线输送物资、传递情报。他们的吃苦,是对民族解放这一伟大目标的执着坚守,是在困境中不放弃、不退缩的积极忍耐。正是这种充满力量的坚持,让中国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,也让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。这种吃苦,不再是被动的承受,而是主动的抗争,是为了崇高理想而付出的努力,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。
即便没有身处困境,对目标的憧憬同样是一种宝贵的吃苦精神。这里的目标无关大小,只要能激发内心的动力,便是有价值的。对于心怀远大志向的人来说,目标可能是成为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,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;可能是创办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,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。为了实现这些大目标,他们需要日复一日地钻研、奋斗,忍受科研过程中的枯燥与失败,承受创业路上的风险与压力。这种为了理想而持续付出的过程,就是一种吃苦。而对于普通人而言,小目标同样能赋予生活意义。或许是为了看完一部有深度的纪录片,坚持每天抽出一小时;或许是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,坚持每周三次健身;又或许是为了给家人一个惊喜,坚持学习烹饪技巧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目标,在坚持实现的过程中,不仅能带来成就感,更能培养我们的专注力与毅力,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。
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,目标都是坚持的前提与动力源泉。没有目标的坚持,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船只,失去了方向,最终只会在原地打转,甚至被风浪吞噬。就像一个人若只是盲目地每天早起,却不知道早起要做什么,那么这种 “坚持” 便毫无意义,时间久了,也必然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放弃。只有明确了目标,我们的坚持才有了落脚点,才能在面对困难与诱惑时,始终保持清醒,坚定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。
然而,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,理解并践行 “坚持” 并非易事。他们对社会的运行规律缺乏认知,不明白家长要求他们学习、做家务背后的深层意义。在孩子眼中,背诵古诗、练习书法可能只是枯燥的任务,整理房间、帮忙洗碗也只是父母的 “命令”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所做的 “坚持”,更多是出于对家长的顺从,而非内心的主动追求,因此对他们而言,这种坚持便带有了一定的虚无感。这就需要家长与教育者耐心引导,帮助孩子找到做事的兴趣点,让他们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,从而将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,真正理解坚持的意义。
从哲学层面剖析,“坚持” 二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。“坚”,即坚守目标,不为外物所扰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与干扰,如同路边的美景会让赶路者驻足,意外的挫折会让前行者动摇。而 “坚”,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这些时,始终牢记自己的目标,不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,不被暂时的困难所打败。就像古代的仁人志士,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与气节,即便遭遇贬谪、迫害,也始终初心不改。“持”,则是把握方向,持之以恒。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,难免会遇到岔路与阻碍,“持” 就是让我们在面对这些时,保持清醒的头脑,准确判断方向,并且能够长期坚持下去,不轻易放弃。正如荀子所说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,只有长期坚持,才能最终实现目标,收获成功。
从科学角度来看,“坚持” 也是一种反熵的过程。根据熵增定律,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朝着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,若不加以干预,我们的精力与能量也会逐渐分散,最终陷入低效与迷茫。而坚持,就是通过主动干预,将分散的能量聚焦于目标与自身成长之上。就像激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能量,正是因为它将分散的光粒子聚焦于一点。当我们坚持学习一项技能时,就是将精力集中在该领域的知识与实践中,不断积累经验,提升能力;当我们坚持培养一种好习惯时,就是将能量用于规范自身行为,逐渐摆脱惰性,让生活变得更有秩序。这种聚焦,不仅能提高做事的效率,更能让我们在不断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,对抗生命中的无序与平庸。
既然坚持如此重要,那么我们该如何训练自己的坚持能力呢?
首先,要从日常小事做起,在点滴中培养自律与毅力。早睡早起、按时吃饭,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,实则是训练坚持能力的基础。按时吃饭,意味着要抵制零食的诱惑,遵循身体的规律;早睡早起,意味着要克服熬夜的习惯,合理安排作息时间。从本质上来说,这都是自律的体现。如果在饭点看到美味的零食就放弃正餐,在晚上被手机吸引就熬夜不睡,那么久而久之,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,丧失对自我的掌控力。相反,若能坚持做好这些小事,就能在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能力,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。当这种习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时,我们在面对更大的挑战与目标时,也能更从容地应对。
其次,要多看人文经典,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力量与智慧。人文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,其中蕴含着无数先辈的人生经验、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。通过阅读经典,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优良品德,如《论语》中孔子 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 的执着,《史记》中司马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的坚韧;同时,也能从他人的失败与教训中获得警示,避免重蹈覆辙。正如一句名言所说:“最好是从别人的悲惨经历中学到深刻教训,而不是自己的。” 如果我们能从经典中感悟人生,就能提前规避许多风险,少走许多弯路,在面对困难时,也能从先辈的故事中获得勇气,坚定自己的信念,增强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最后,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,在真实的体验中建立正确的认知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仅仅背诵 “粒粒皆辛苦”,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;只知道 “劳动最光荣”,也难以理解劳动带来的价值与快乐。只有走出书本,走进社会,亲身体验,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。可以利用假期去农村体验农耕生活,感受烈日下插秧、收割的辛劳;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,为社区服务,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;也可以去企业实习,了解职场的运作模式,感受工作的挑战与收获。通过这些社会实践,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社会,理解生活的本质,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,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,就是锻炼坚持能力的过程,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,变得更加成熟与坚强。
总之,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吃苦观念,重新认识 “吃苦” 的真正内涵,将 “坚持” 作为吃苦精神的核心。通过在日常小事中积累、在人文经典中学习、在社会实践中磨砺,不断训练自己的坚持能力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,无论是面对风雨还是阳光,都能坚定方向,勇往直前,用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文档信息
- 本文作者:zhupite
- 本文链接:https://zhupite.com/reads/%E5%90%83%E8%8B%A6%E8%AE%BA.html
- 版权声明:自由转载-非商用-非衍生-保持署名(创意共享3.0许可证)